BG大游文章详细信息
【使命】网上观展让文物讲述东北第一城的前世今生
梅氏犀牛头骨化石,上颚 骨长66厘米,宽34厘米,高21厘米;下颚 骨长49厘米,宽31厘米,高24厘米。梅氏犀是它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基什贝尔格犀。这是一种体魄高大体长四米高二至三米重数吨的双角犀类,它活动灵活,善于奔走,具有一定的迁徙能力。给人留下印象极为深刻是粗壮发达的臼齿,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种食量极大的食草类动物。梅氏犀生活在更新世时的亚欧大陆,相对其他犀牛,梅氏犀更喜欢生活在森林或林地。梅氏犀最终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没有存活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全新世就已经灭绝了。
梅氏犀牛肱骨化石,长42厘米,宽15厘米,高17厘米。
梅氏犀牛脊椎骨化石,长43厘米,宽8厘米,高7.9厘米。
杨氏虎上颚骨化石,长18厘米,宽14厘米,厚6厘米。杨氏虎,源于古代非洲的原始狮。在距今约50万年前,原始狮开始从非草原向四处扩散。由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进入亚洲北部的部分演化成了杨氏虎。虽然它的译名有虎字,但与起源于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存了相当长的时间。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北部地区广泛分布。
北狍角化石,左角长16.5厘米,宽3厘米;右角长16厘米,宽2.5厘米。狍,草食反刍动物,属偶蹄目鹿科。雄狍生茸长角,有三叉,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
葛氏斑鹿角化石,长39厘米,宽10厘米 。
安古动物化石群组向我们暗示了四五十万年前辽地区的温暖湿润的自然生态面貌。这种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已知的本溪庙后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年代,与安古动物化石点大体相当。但安化石点在发掘过程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下期看点
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集粹二春秋斧凿石范